【幼幼集成 - 卷三痢疾証治】
經曰︰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,陰受之則入五臟,填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癖。
夫飧泄者,水穀不化也;腸癖者,下痢是也。
小兒之病,傷食最多,內有宿食停積,更受外感,則成痢矣。
古今方書,以其閉滯不利,故又謂之滯下,其証裡急後重,或垢或血,或見五色,或多紅紫,或痛或不痛,或嘔或不嘔,或為發熱,或為惡寒。
此証之陰陽虛實,最宜詳審,庶不致誤。
仍當以脈証辨之︰凡身熱作渴,脈數有力而能食者,為熱;身涼不渴,脈沉無力而不能食者,為寒。
初起腹中苦痛,裡急後重者為實,宜急下之,集成沆瀣丹、集成三仙丹二藥同服,立應。
如兼外感者,必身有寒熱,不可遽下。
凡痢由外感而發者最多,急宜發散。
若下之早,必致引邪入裡,而為綿延之証,以倉廩散疏解之。
因傷風得之者,則純下清血。
蓋風傷其陰絡,致血不循經,所以血妄下,宜胃風湯。
赤白相兼者︰心主血,因傷熱得之,則心移熱於小腸,故赤者從小腸來;肺主氣,因傷熱得之,則肺移熱於大腸,故白者從大腸來。
皆以芍藥湯治之,調血則便膿愈,行氣則後重除。
此治痢之要法也。
又法,以黃連阿膠丸加當歸、木香治血痢,於血中行氣;以胃苓丸加當歸、白芍治白痢,於氣中養血。
有積者,治痢保和丸。
痢久不止,名休息痢,切不可止澀,和中丸最妙。
後有集成至聖丹,專治久痢,百不失一。
有泄瀉變痢者,有痢變泄瀉者。
先瀉後變痢者,脾傳腎也,為賊邪,難治;先痢後變瀉者,腎傳脾也,為微邪,易治。
蓋初瀉變痢者,此氣病傳入血中,宜養血為主,加調氣之藥,不可誤下,以傷胃氣;初痢變瀉者,血病傳入氣中,以調氣為主,加養血之藥,不可收澀,恐毒瓦斯留而不去,複成痢也。
瀉變痢者,加味四物湯;痢變瀉者,加味四君子湯。
痢久不止,脾胃受傷,中氣下陷,則為脫肛,熱毒上逆,則食入便吐,不思乳食,謂之噤口;久痢陰傷,腎氣虛敗,則兩膝紅腫,謂之鶴膝。
脫肛者,胃氣下陷,後重不除,努掙太過,故腸頭脫出,宜養血調氣,微加升提之品,則痢止肛自收矣,升麻湯。
外用洗法、托法。
噤口者,乃胃虛逆氣上沖而吐也,有不思飲食,皆虛損也,宜參苓白朮散米湯調服。
凡痢疾能食者吉,不能食者凶。
鶴膝者,兩膝紅腫,如鶴之膝。
小兒痢後多有此証,乃腎虛之極,宜補腎地黃丸加牛膝、鹿茸。
痢疾腹脹,中氣虛也,胃苓丸調之。
倘因毒瓦斯未盡,庸流誤服澀藥而致腹脹者,為實也,不可作虛治,保和丸消導之。
痢疾不治証︰痢見五色,五臟俱敗;痢如煙塵水,如屋漏水;下痢久,肛門如竹筒;如魚腥;久痢唇紅舌胎,氣促心煩,坐臥不安,大渴飲水,面容似朱者。
皆死証也。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